課程名稱:愛滋病防治政策與推動
講師:陳昶勳 組長
撰寫者:創意實踐組 師大衛教系 黃子恩同學
課程綱要:
一、愛滋病於世界各地的流行動向,簡述亞洲、非洲的社會現況。
二、台灣地區愛滋通報大事記;區分感染者與發病者的定義。
三、愛滋疫情及感染危險因子分析。
四、MSM汙名化、恐同症類別介紹。
五、探討防治之困難,提出愛滋防治具體策略,如:擴大動員、衛教宣導、孕婦篩檢計畫、伴侶篩檢等。
心得:
「AIDS」無所不在,PLWH(People live with HIV)也遍布了世界各地。
非洲是高居首位的愛滋大陸,女性在男性為主的社會中屬於弱勢族群,
必須照顧家中年老的男性,在照顧之餘卻可能遭受性侵,這也是非洲
處於黑暗毒窟的原因。
藥物使用也是導致愛滋恣意茁壯的原因,藥癮者在狂歡派對上進行
藥物注射,但為了節省開銷,經常重複使用針具,重複使用的結果即導
致感染愛滋病。據調查顯示,愛滋感染率逐年下降,
15-24歲年輕族群的感染率逐漸上升,其中在學人口罹患愛滋的比例也逐年上升。
社會對於同志的態度看似日漸開放,但「恐同症」仍存於異性戀為主的社會中,
真正讓愛滋防治難以推行的主因即是「恐同」,
同志畏懼他人的「恐同」眼光而不願承認自己的性向,
因大眾對同志懷有不必要的臆測,同志朋友抗拒外界的壓力而躲在角落,
所幸,同志朋友與MSM族群仍擁有屬於自己的空間,
在台灣,北中南皆有同志服務中心的據點。
推行愛滋防治時,必須讓感染者處於「已知」的狀態,
身為第一線的衛教宣導的人員須了解「告知感染者」的重要性,
感染者在得知自己是感染者後能減少68%的危險性行為。
針對AIDS,有效實際的措施即是「減害」,
針對藥物使用者提供清潔用具以及替代治療的服務,
這些所付出的成本會達到極佳的效益,同時能有效遏止愛滋病毒的入侵,
讓社會邁向更安適光明的未來。
我們必須建立合適的預防策略,打造符合人權及無歧視的醫療環境,
去除汙名化與歧視,給愛滋感染者及社會大眾一個安全無憂的友善環境!